跳到主要内容

验证了ob欧宝娱乐平台网站

内疚

一项新研究决定了你最能信任谁

内疚倾向与可信赖性有关。

Rawpixel/Pixabay(修改:Arash Emamzadeh)
来源:Rawpixel/Pixabay(修改:Arash Emamzadeh)

你能相信谁?谁是值得信赖的?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也相信过很多人。或者也许只有一两个人你愿意把你最深的秘密托付给他们。是什么让你的亲戚、朋友、同事和邻居值得你信任和信任?你认为那个人诚实吗?友好吗?一种?慷慨的吗?

在最近,刊登在《。杂志obsports下载 和社会心理学, Levine及其同事报告了一系列实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内疚倾向是可信度最强的预测因素之一。此外,罪恶感倾向和可信度之间的联系似乎是由个人的责任感介导的。1

在我们回顾研究结果之前,让我们简单地讨论一下信任和内疚倾向的概念。

信任

信任很重要,因为它让我们与人建立关系,并依赖于他们……特别是当我们知道没有任何外部力量强迫他们给我们这些东西的时候。但是信任也包含着这样的风险:我们信任的人不会帮我们度过难关;因为,如果有某种保证他们会渡过难关,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相信他们。2

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信任而且诚信.信任某人就是让自己容易受到那个人的潜在利用;然而,可信赖性指的是“满足他人对某一特定行为的正面或显性期望的倾向”。1

因此,值得信任就是要认识到别人的期望,并有责任去实现这些期望。例如,一个值得信赖的治疗师/博主会意识到她的读者对她博客文章的准确性和有用性有一定的期望;此外,她还觉得自己有责任实现这些期望。

什么能预测可信度?其中一个候选因素是犯罪感倾向的人格特征。

Guilt-proneness

内疚唤起在做错事后修复伤害的欲望,guilt-proneness与对未来内疚的预期有关,因此与一开始就避免做错事有关。

本论文的作者假设,有负罪感倾向的人有强烈的责任感,因此,是非常值得信赖的。

有罪恶感倾向的人并不总是高度亲社会,但当别人依赖他们时,他们会表现得亲社会。为什么?因为一个有负罪感倾向的人意识到,另一个人因为信任她,而让自己变得脆弱。换句话说,她对对方的期望很敏感,因此觉得有责任满足对方的期望。

目前的研究

为了从经验上检验这些假设,Levine等人使用经济信任游戏和调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什么是信任游戏?在标准的信托游戏中,一个人得到一些钱,她可以自己留下,也可以交给另一个人(受托人)。如果她选择把钱交给受托人,钱就会倍增;另一方面,受托人可能会选择保留所有的钱,而不把任何钱还给受托人。显然,这些游戏取决于第一个人对第二个人的信任程度。

除了信任游戏之外,目前的研究还利用各种测量方法来评估人格、内疚倾向、责任感、信任和其他相关变量。

以下是对每项研究结果的简要总结:第一项研究(对401名成年人)的数据显示,更倾向于内疚的参与者有更值得信任的意图,在信任游戏中更有可能以值得信任的方式行事。

在接下来的两项研究中,分别对139名和399名成年人进行了研究,参与者的内疚倾向(与其他人格特征相比)在两个信任游戏中更能预测基于仁慈和基于正直的值得信任的行为。

第四项研究(涉及292名成年人)排除了其他可能解释可信度和内疚倾向之间关系的机制,比如预期幸福/骄傲,或内疚的预期(当行为不值得信任时)。只有个人的责任感才能解释可信赖性与内疚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5(对402名成年人)得出结论,内疚感倾向对可信度的影响受信任者脆弱性水平的调节。换句话说,在信任游戏中,有负罪感倾向的参与者并不是一直都更慷慨,只有当他们被社会期望时才会更慷慨(即当受托人给了他们很多钱,从而使他们更容易受到伤害时)。

在最后一项调查中(对552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Levine等人观察到,无论是低内疚倾向的参与者还是高内疚倾向的参与者,行为准则都能突出责任感,增加人际责任感(和可信度)。

Tumisu / Pixabay
来源:Tumisu / Pixabay

结论

之前的研究表明,各种性格特征(例如,诚实、谦逊、无条件的善良,慷慨等)对可信度有预测作用。更常见的是特质宜人性(友好、富有同情心和合作的人的特征)也与可信度有关。

但目前的研究表明,与其他性格特征(包括宜人性)相比,有罪倾向甚至更能预测可信度。容易有罪恶感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因为他们会预料到自己会有罪恶感,所以会尽量避免做错事。这使得他们值得信任。用作者的话来说,“当决定信任谁的时候,相信那些有负罪感的人。”

参考文献

1.Levine, e.e., bitter, t.b., Cohen, t.r., & Schweitzer, m.e.(2018)。谁是值得信赖的?预测值得信赖的意图和行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115(3), 468 - 494。

2.麦克劳德,C.(2015)。信任。在萨尔塔,E. N.(编)。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摘自plato.stanford。edu

广告